<strike id="dhhwd"></strike>
  • <label id="dhhwd"><big id="dhhwd"></big></label><strong id="dhhwd"></strong>
  • <strike id="dhhwd"><input id="dhhwd"></input></strike><label id="dhhwd"><sub id="dhhwd"><rt id="dhhwd"></rt></sub></label>

    <legend id="dhhwd"></legend>

    <strike id="dhhwd"></strike>
    <s id="dhhwd"></s>

  • 安徽省事業單位考試必看資料:安徽省省情省況

    發布時間:2015-07-03 11:37:12在線客服:

    安徽省事業單位考試必看資料:安徽省省情省況

    1 安徽省概況

      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位于中國東部,介于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公元1667年因江南布政使司東西分置而建省。省名為“安慶府”與“徽州府”合稱之簡稱。

      安徽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土地面積13.9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45%。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組成。巢湖是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積800平方公里。省域與江蘇、浙江、湖北、河南、江西、山東接壤。

      安徽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淮河文化、徽文化(新安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四大文化圈。徽商是中國十大商幫之一,鼎盛時期徽商曾經占有全國總資產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贏得了“徽駱駝”的美稱。

      安徽大地錦繡多姿,文化古跡甚多,是中國旅游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安徽與江蘇、上海、浙江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2014年獲得中國最幸福的省份榮譽,被列入中國首個新型城鎮化試點省份、全國創新試點省份。

      2015年6月28日,合福高鐵正式開通。途經安徽巢湖、銅陵、績溪、黃山,江西婺源、福建武夷山、線路全長806公里;被譽為“中國最美高鐵”。

    中文名稱:安徽 外文:名稱AnhuiProvince 別名:皖、徽
    行政區類別:省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下轄地區:16地級市、6縣級市、56縣
    政府駐地:合肥市廬陽區長江路221號 電話區號:0550至0566 郵政區碼:230000至247000
    地理位置:中國東部,長江下游,淮河中游 面積:14萬平方千米 人口:6082.9萬人(2014年)
    方言:江淮官話、中原官話、徽語、贛語、吳語 氣候條件: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型氣候
    著名景點:黃山、九華山、西遞宏村、巢湖、天堂寨、天柱山、徽州古城 省樹:黃山松省花:杜鵑
    機場:合肥新橋國際機場、黃山屯溪國際機場、九華山機場、阜陽機場等
    火車站:合肥南站、蕪湖站、阜陽站、蚌埠南站、黃山北站等 車牌代碼:皖A-皖S
    GDP:20848.8億元(2014年) 高等院校:中國科大、合工大、安徽大學等
    歷史名人:朱元璋、管仲、李鴻章、陳獨秀等 省份精神:善安天下、敢為人先
    省會:合肥 重要城市:合肥、蕪湖、馬鞍山、安慶

    2 歷史沿革

      安徽建省始于清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由江南省分治而建,安徽省名由明清時期的安慶、徽州兩個府的首字合成。簡稱“皖”,以古皖國為名。

      清代實行道、府(直隸州、廳)、縣(散州、廳)三級管理體制。省境內共設54個州縣(4個散州,50個縣),除碭山、蕭縣屬江蘇省淮徐道直隸徐州(后升為徐州府)外,其余分屬皖北道的有鳳陽、廬州、潁州3個府及六安、泗州、滁州、和州4個直隸州;屬皖南道的有安慶、徽州、寧國、太平、池州5個府及廣德1個直隸州;計涉及2個省9個府5個直隸州。太平天國在安徽境內占領區建政是采取省、郡(州)、縣三級管理體制,改清代的府為郡。

      中華民國成立后,廢府、州、道,北京政府初期實行省、縣二級管理,今安徽境內碭山、蕭縣仍屬江蘇省,其余60個縣(含南京政府時期分別劃入江西、湖北省的婺源、英山縣及建國后劃入江蘇省的盱眙縣)仍屬安徽省。民國3年(1914年)6月2日,全國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體制,碭山、蕭縣屬江蘇省徐海道;皖屬淮北地區及部分淮南地區屬淮泗道(鳳陽),江淮地區屬安慶道,江南地區屬蕪湖道。

      南京政府初期實行省、縣二級管理體制。民國21年4月2日,實行首縣制;10月10日,實行行政專員督察區(專區)制。26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布,遷駐陪都重慶。此后,國民政府因日本侵略軍占領長江流域重要城鎮,南北受阻,權置皖南、皖北行署區,行使省的權力,但規格比省低,后期又復置皖南行署,均為臨時省級設置。民國南京政府前期,安徽境內有中國共產黨創立的鄂豫皖蘇區,相當于省的建置,其下又有特區、道、專區之設,再下始為縣級基層政權。

      抗日戰爭期間,除國統區外,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省境建政完善的根據地共有皖中(江)、淮北、淮南3塊,其邊區政府(又稱行政公署)相當于省級,其下為專區,再下為市、縣。此外,日偽、汪偽政權也在淪陷區建省,今省境分屬淮海、安徽2個省,下設專區,再下為市、縣。安徽境內在中華民國后期共設62個縣1個市,計63個二級地方行政區劃。

      解放初期,皖北地區分屬皖西、江淮、豫皖蘇邊區3個行政公署,下設專區,再下為縣、市。1938年4月3日,華東局電請中央批準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經中央批準,15日,撤銷3個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頒發第一號通知,公布皖北行署統轄的專區、市、縣。5月13日發第一號通知,公布皖南行署統轄調整后的專區、市縣。皖南、皖北2個行署行使省的權力,但比省的規格要小。行署下轄直轄市、專區,再下為縣及專轄市。

      1952年8月7日,撤銷皖南、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仍實行省、省轄市(專區,后稱行署)、縣(專轄市)又稱縣級市三級管理體制。

      1955年國務院批準,將安徽省宿縣專區的泗洪縣、滁縣專區的盱眙縣劃入江蘇省;將江蘇省的蕭縣、碭山縣劃入安徽省宿縣專區

    3 行政區劃

      安徽省轄16個地級市、62個縣(市)、43個縣級區和1522個鄉鎮、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 車牌 下轄行政區
    合肥 皖A 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廬江縣,巢湖市
    蕪湖 皖B 鏡湖區,弋江區,鳩江區,三山區,無為縣,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
    蚌埠 皖C 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五河縣,固鎮縣,懷遠縣
    淮南 皖D 大通區,田家庵區,謝家集區,八公山區,潘集區,鳳臺縣
    馬鞍山 皖E 花山區,雨山區,博望區,含山縣,和縣,當涂縣
    淮北 皖F 相山區,杜集區,烈山區,濉溪縣
    銅陵 皖G 銅官山區,獅子山區,銅陵縣
    安慶 皖H 迎江區,大觀區,宜秀區,懷寧縣,桐城市,樅陽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
    黃山 皖J 屯溪區,黃山區,徽州區,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
    阜陽 皖K 潁州區,潁泉區,潁東區,潁上縣,界首市,臨泉縣,阜南縣,太和縣
    宿州 皖L 埇橋區、蕭縣、碭山縣、靈璧縣、泗縣
    滁州 皖M 瑯琊區,南譙區,天長市,明光市,全椒縣,來安縣,鳳陽縣,定遠縣
    六安 皖N 金安區,裕安區,壽縣,霍邱縣,霍山縣,金寨縣,舒城縣
    宣城 皖P 宣州區,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涇縣,績溪縣,旌德縣
    池州 皖R 貴池區,青陽縣,石臺縣,東至縣
    亳州 皖S 譙城區,蒙城縣,渦陽縣,利辛縣

    4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安徽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經濟上屬于中國中東部經濟區。地理位置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地處長江、淮河中下游,長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東、沿江通海,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鄰江西,北靠山東,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土地面積13.9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長江流經安徽境內約400公里,淮河流經省內約430公里,新安江流經省內242公里。將全省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境內巢湖是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積80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安徽省平原、臺地(崗地)、丘陵、山地等類型齊全,可將全省分成五個地貌區。

      淮河平原區,包括沿淮及淮北廣大地區,約占全省總面積26.6%,地勢坦蕩,由西北微微向東南傾斜,由淮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又經黃河數度南徙奪淮,加積了黃泛堆積物,海拔15~20米,僅東北部分布海拔100~300米的低山、丘陵。

      江淮臺地丘陵區,位于淮河平原與沿江平原之間,約占全省總面積25%,由臺地、丘陵和河谷平原組成,臺地分布該區中部和西部,海拔50~80米,大部為剝蝕堆積臺地;低山、丘陵主要分布該區東部,海拔100~300米,呈北東向斷續展布,由片巖、千枚巖、玄武巖、石灰巖等組成。江淮臺地丘陵的核部,自東而西拱曲上升,地勢略高,地面分別向南北傾斜,與皖西山地共同構成長江與淮河分水嶺。

      皖西丘陵山地區,位于安徽省西部,與鄂、豫兩省接壤,約占全省總面積10%,為大別山脈的主體,平均海拔500~1000米,1500米以上的高峰多座,最高峰白馬峰1774米,山體多為北西走向,為河谷深切,山間分布斷陷盆地,多呈橢圓狀。

      沿江平原區,位于安徽省長江沿岸,約占全省總面積18.4%,屬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眾多,海拔10~60米,由西向東漸次降低。平原上分布成片的低山、丘陵,海拔300米左右,北東走向為主。長江安徽段河谷寬、狹相間,寬段有江心洲發育。

      皖南丘陵山地位于安徽省南部,與浙、贛兩省毗連,約占全省總面積20%。由天目—白際山脈、黃山山脈和九華山脈組成,三大山脈之間為新安江、水陽江、青弋江谷地,地勢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漸次下降,分別由中山、低山、丘陵、臺地和平原組成層狀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為黃山山脈蓮花峰海拔1873米。山間大小盆地鑲嵌其間,其中以休歙(徽州)盆地為最大。

      氣候

      安徽省在氣候上屬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在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濕潤季風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處中緯度地帶,隨季風的遞轉,降水發生明顯季節變化,是季風氣候明顯的區域之一。

      春秋兩季為由冬轉夏,和由夏轉冬的過渡時期。全年無霜期200~250天,10℃活動積溫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氣溫為14~17℃,1月平均氣溫零下1~4℃,7月平均氣溫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丘陵少的特點,夏季降水豐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水文

      安徽水文既帶有強烈的季風氣候特征,又受地貌形態的嚴格制約。徑流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汛期5~8月或6~9月的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55~70%以上,豐水年與枯水年徑流量的比值差達14~22倍。徑流量的地區差異與降水量地區差異相一致,在皖西和皖南丘陵山區平均年徑流深600~1000毫米,淮北僅200毫米左右。

      安徽省河流除南部新安江水系屬錢塘江流域外,其余均屬長江、淮河流域。長江自江西省湖口進入安徽省境內至和縣烏江后流入江蘇省境內,由西南向東北斜貫安徽南部,在省境內416公里,屬長江下游,流域面積6.6萬平方公里。

      安徽省共有湖泊500余個,總面積為1750平方公里,其大型12個、中型37個,湖泊主要分布于長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積為1250平方公里,占全省湖泊總面積的72.1%。主要有龍感湖、黃湖、泊湖、陳瑤湖、菜子湖、白蕩湖、破罡湖、石塘湖、武昌湖、升金湖、巢湖、南漪湖和石臼湖等。其中巢湖面積390平方公里,為全省最大的湖泊,全國第五大淡水湖。

      安徽省地下水在淮河平原和沿江平原最為豐沛,占全省地下水總儲量的78%,尤其淮河平原面積僅占全省總面積26.6%,而地下水儲量占全省總儲量的55%,即73.89億噸/年。而皖西、皖南兩個丘陵山區和江淮之間臺地丘陵區,面積約占全省總面積的55%,但地下水儲量僅占22%。

    5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至2012年,全省維管束植物3200多種,分屬205科,1006屬,約占全國維管束植物科的60.3%、屬的31.7%、種的11.7%。其中蕨類植物34科、71屬、240種,種子植物171科、938屬。種子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7屬、21種,被子植物164科、921屬、2900余種,約占全國種子植物科的51.4%、屬的31.8%、種的12.2%。特別在皖南丘陵山區中保存了豐富的古老科、屬、種孑遺植物。

      動物資源

      至2012年,全省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有高等植物4245種,占全國種數的14.2%,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6種,二級保護植物25種。脊椎動物44目121科742種,占全國種數的14.1% ,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21種、二級保護的70種,世界特有的野生動物揚子鱷和白鰭豚就產在安徽中部的長江流域。

      礦產資源

      安徽省礦產種類較全,截至2011年,全省已發現的礦種為158種(含亞礦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126種(含普通建筑石料礦種),其中能源礦種6種,金屬礦種22種,非金屬礦種96種,水氣礦產2種。

      土地資源

      安徽全省耕地422萬公頃,林地329萬公頃,水面105萬公頃。長江、淮河分別流經安徽416公里和430公里,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

      水資源

      安徽全省水資源總量約680億立方米。主要河流分屬長江、淮河、錢塘江三大水系,其中淮河水系6.69萬平方公里(包括廢黃河470平方公里、復興河163平方公里),長江水系6.6萬平方公里,錢塘江水系6500平方公里。

    6 人口民族

      人口

      明萬歷六年(1578年),安徽人口已有432萬。到清咸豐二年(1825年),全省人口發展到3765萬。到1949年,人口達2783萬,比咸豐二年少982萬。 1985年,安徽總人口為5165萬,占全國的5%,居第8位。

      2014年,安徽省常住人口6082.9萬人,比上年增加53.1萬人。城鎮化率49.2%,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全年人口出生率12.86‰,比上年下降0.02個千分點;死亡率5.89‰,下降0.17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6.97‰,上升0.15個千分點。

      民族

      1953年,全省有少數民族人口136287人,共12個少數民族成分。除回族、滿族兩個民族成分外,還有藏族9人,維吾爾族1人,苗族27人,彝族2人,壯族3人,朝鮮族9人,瑤族2人,高山族3人,布依族1人。1964年,全省有少數民族人口155344人,少數民族成分26個。1982年,全省有35個少數民族成分,共261811人。

      1985年,安徽全省人口中,漢族占99.47%,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0.53%。

    7 經濟發展

      綜合

      安徽是中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業基地,汽車、機械、家電、化工、電子、農產品加工等行業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

      2014年全省生產總值2084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2%。第一產業增加值2392.4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11204億元,增長10.3%;第三產業增加值7252.4億元,增長8.8%。一二三次產業比例為11.5:53.7:34.8,人均GDP達34427元。全年固定資產投資21256.3億元,增長16.5%,第一產業投資542億元,增長39.2%;第二產業投資9417.8億元,增長13.9%;第三產業投資11296.5億元,增長17.7%。全省財政收入3663億元,比上年增長8.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218.4億元,增長6.9%。

      農業

      安徽農業歷史悠久,從建國以來出土文物中發現的燒焦稻谷、炭化麥粒,盛酒陶鬲、酒杯,石制及鐵制農具以及牛、馬、羊等角骨的化石考證,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已在江淮這片土地上從事農牧業生產了。

      2014年,安徽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6628.9千公頃,比上年擴大3.6千公頃,其中優質專用小麥面積2142千公頃,擴大35.2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788.4千公頃,減少13.6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265.2千公頃,減少19.9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862.1千公頃,擴大26.1千公頃。全年糧食產量3415.8萬噸,比上年增產136.2萬噸,增長4.2%。棉花產量26.3萬噸,增長4.8%。

      2014年,全省生豬存欄1585.3萬頭,比上年下降1.7%;全年生豬出欄3089.2萬頭,增長4%。肉類總產量414萬噸,增長2.5%,其中豬牛羊肉產量298.2萬噸,增長4.1%。禽蛋產量122.5萬噸,下降1.6%。牛奶產量27.9萬噸,增長10%。水產品產量223.7萬噸,增長3.8%。

      工業

      安徽工業主要以煤炭工業,電力工業,石油化工,冶金工業,機械工業,電子工業,輕工業,紡織工業,建材工業等為主。

      201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775.2億元,增長0.1%,其中國有企業增長4%,股份制企業下降0.8%,外商及港澳臺企業增長6.1%,中小企業增長5.8%,民營企業增長4.6%。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以及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等13個利潤超50億元的行業,合計實現利潤1463億元,增長6.4%,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82.4%。

    8 社會發展

      2014年收入消費情況

      2014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39元,比上年增長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2%。人均消費性支出16107元,增長10.4%。其中,食品支出增長9.5%,衣著增長6%,居住增長6%,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增長26.9%,醫療保健增長23.7%,交通通信增長8.8%,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增長11.8%。城鎮常住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3.3%,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年末城鎮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5.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平方米。

      2014年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16元,比上年增長1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3%。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981元,增長10.8%。其中,食品支出增長7.6%,衣著增長9.5%,居住增長9.6%,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增長2.9%,醫療保健增長24.6%,交通通訊增長14%,教育文化娛樂用品及服務增長14.8%。農村常住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5.6%,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年末農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4.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9平方米。

      2014年社會保障情況

      年末全省參加城鎮基本養老、醫療保險人數分別為829.1萬人和1756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422萬人,全年為12.2萬名失業人員發放了不同期限的失業保險金。全省參加工傷、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508.5萬人和482.7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337.2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業人口5190.4萬人,參合率為101%。

      年末72.4萬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08.9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43.1萬人。全年醫療救助366.7萬人次,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7.7萬人。

      2014年全省醫療保健情況

      年末全省有醫療衛生機構24838個,其中醫院969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2026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757個,其他衛生機構86個;鶎俞t療衛生機構中,衛生院139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947個,村衛生室15297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21個,?萍膊》乐卧(所、站)48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2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13個。全省衛生技術人員26.4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0.3萬人,注冊護士10.9萬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4.8萬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24.9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22.7萬張。全年醫療衛生機構共診療2.67億人次。

      科技事業

      2014年末全省有科研機構3484個,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辦機構967個。安徽也是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省會合肥又是全國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全省有國家大科學工程5個,有國家和省級實驗室183個;有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54家。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6個。有高新技術企業2361家,其中當年新認定671家。 2014年,全省共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740項,受理申請專利99160件;授權專利48380件。

      體育事業

      2014年8月25日,成立安徽力天足球俱樂部,安徽宿州國際網球中心是全國第三大職業女子網球大賽舉辦地。

      教育事業

      2014年,安徽省有研究生培養單位21個,在學研究生46590人。普通高校107所,普通本?圃谛I108.1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不含技工學校)431所,在校生91.5萬人。普通高中694所,在校生120.1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9%,比上年上升1.9個百分點。初中2905所,在校生192.4萬人,初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99.8%。小學10547所,在校生415.1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98%。各級各類成人學校畢業生98.4萬人。

    9 交通狀況

      公路

      截止2014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達3752公里、一級公路達2623公里。

      鐵路

      安徽省主要鐵路線有京滬線、隴海線、京九線、青阜線、阜淮線、阜六線、淮南線、宣杭線、皖贛線、寧西線、寧銅線、滬蓉線、銅九鐵路、合九鐵路等等。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寧客運專線、合武客運專線均已建成通車,寧安城際鐵路、 鄭徐高鐵、商合杭高鐵正在建設中。

      水路

      安徽水運條件優越,長江淮河兩大川流橫貫省境,天然地將全省劃分為淮北、江淮之間和江南三個自然區。全省水域面積廣闊,大小河流有300多條,總長度約1.5萬多公里,通聯全省81%的市、縣,能與9個省市相通。

      長江流域主要港口

      一級港口:蕪湖港、安慶港、馬鞍山港  二級港口:銅陵港  三級港口:池州港

      淮河流域主要港口

      一級港口:蚌埠港、淮南港、阜陽港  二級港口:鳳陽港、鳳臺港、利辛港  三級港口:懷遠港、五河港、壽縣港

      過江通道

      安徽跨江大橋:

      蕪湖長江大橋 2000年通車  蕪湖長江二橋 2017年通車(預計)

      安慶長江大橋 2004年通車  安慶長江鐵路大橋 2015年通車

      銅陵長江大橋 1995年通車  馬鞍山長江大橋 2013年通車

      望東長江大橋 2016年通車(預計)  池州長江大橋 2018年通車(預計)

      民航

      中國的民用航空始于20世紀20年代初。民國9年(1920年)5月8日,京(北京)滬(上海)航線的北平——天津段通航,是中國最早開通的民用航空航線。安徽省的民用航空,始于民國18年國民政府交通部滬蓉航空線管理處,辟滬漢航線自上海,經南京、安慶、九江至漢口,在安慶長江水面設置機場。

      1952年組建安慶航空站,安慶機場復航,沒有開辦航空業務,主要供滬漢線革新型飛機備降、加油用,1954年因長江發大水淹沒機場而停航。1956年,合肥組建航空站,修復三里街機場,1957年1月1日,上海——合肥——徐州——北京航線通航。1957年,安徽組建阜陽航空站,翌年3月2日,安徽省內第一條航線合肥——阜陽通航。1958年合肥成立中國民用航空安徽省管理處,處、站合一。同年組建蕪湖、屯溪航空站。1977年12月,合肥駱崗機場建成啟用,為國家一級機場。三叉戟、DC—9等大型客機加入安徽境內航線飛行。1980年3月15日,民航總局改為國務院直接領導。

      安徽省機場一覽表

      合肥新橋國際機場  黃山市屯溪國際機場

      安慶天柱山機場  阜陽西關機場

      九華山機場 亳州機場(規劃)  蚌埠機場(規劃)

      蕪湖宣城機場(規劃)  宿州機場(規劃)

    10 旅游景點

      安徽旅游資源豐富,黃山、西遞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擁有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瑯琊山、齊云山、司空山、采石磯、巢湖、花山謎窟、太極洞和花亭湖等10處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擁有歙縣、壽縣、亳州、安慶和績溪5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9個國家級森林公園,56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徽省著名景區一覽
    國家AAAAA級景區
    黃山風景區、九華山風景區、天柱山風景區、績溪龍川、西遞宏村、天堂寨風景區、八里河風景區、古徽州文化旅游區(含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呈坎、潛口、唐模)
    國家AAAA級景區
    相山風景區、滁州瑯琊山風景區、金寨紅軍廣場、花亭湖風景區、狼巷迷谷風景區、滁州鳳陽小崗村、阜陽生態園、迪溝、齊云山風景區、萬佛湖風景區、萬佛山風景區、巢湖、太平湖、采石磯、天井湖、花戲樓、亳州古井酒文化博物館、八公山風景區、五千年文博園、花山迷窟、太極洞風景區、杏花村風景區、包公園、龍子湖風景區、黃湖秋風、東至九天仙寓風景名勝區、升金湖、南溪古寨、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

    11 民俗文化

      綜述

      安徽省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的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表明遠古時期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安徽這塊土地上。

      在池州發掘了有著安徽“周口店”之稱的距今40萬年年前的華龍洞,在蚌埠發現了距今約7000年雙墩遺址,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區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證據。安徽及相鄰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約有上千處。其中蚌埠禹墟文化、馬鞍山凌家灘文化、宿州金寨文化、安慶薛家崗文化、合肥古埂文化、銅陵金牛洞文化,五彩繽紛,星羅棋布。

      安徽文化主要由淮河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等組成。

      戲曲:安徽被成為中國戲曲之鄉,安徽戲劇表演藝術歷史悠久,品種較多,名家迭出。地方戲種現存30余種,影響較大的有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鳳陽花鼓、墜子戲、花鼓燈等。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徽劇是京劇的主要源流之一,池州的儺戲號稱“戲劇活化石”,淮河兩岸流行的花鼓燈被譽為“東方芭蕾”。

      文學:安徽古代代表文學是徽文化、新安理學、桐城派、建安文學,桐城派文論體系和古文運動的形成,始于方苞,經劉大櫆、姚鼐而發展成為一個聲勢顯赫的文學流派,有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部著作、數以億字的資料。“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是清朝乾隆年間世人對桐城文章的贊譽。建安時期出現的一大批文學家,大部分都是安徽人。新安理學是中國思想史上曾起過重大影響的學派,其奠基人程顥、程頤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安徽新安江畔。朱熹亦自稱“新安朱熹”。理學的奠基人洛陽程顥、程頤和集大成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安徽歙縣篁墩,故譽為“程朱闕里”。

      美術:安徽歷史上有新安畫派、龍城畫派,版畫流派有蕪湖鐵畫、徽派版畫等。新安畫派先驅程家燧、李永昌、李流芳,鼎盛時期主要成員有方式玉、王尊素、吳山濤、王家珍、戴本孝、吳龍、吳田標、雪莊等,新安畫派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蕪湖鐵畫以錘為筆,以鐵為墨,以砧為紙,鍛鐵為畫,鬼斧神工,氣韻天成。

      方言:江淮官話、中原官話、徽語、贛語、吳語

      飲食:安徽的美食文化也是古今聞名,比如符離集燒雞、徽香源燒雞等以及由此繁生的燒雞文化。徽菜是中國漢族八大菜系之一,徽菜包括黃山地區的皖南菜、皖中的淮揚菜、和皖北的沿淮菜,皖南菜是徽菜的代表,發端于南宋年間徽州歙縣,徽州因處于氣候交接地帶,雨量較多、氣候適中,物產特別豐富。黃山植物就有1470多種。山珍野味,構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獨到之處。主要名菜有“火腿燉甲魚”,“紅燒果子貍”、“腌鮮鱖魚”、“黃山燉鴿”等上千種。

      節慶活動

    活動名稱 簡介 時間
    中國黃梅戲藝術節 是針對我國著名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而開展的一個文化藝術節,1992年10月6日誕生于安徽省安慶市,是中國第一個黃梅戲藝術節,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交流展示的重要藝術節之一,是安徽省安慶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標志性的文化形象。 每兩年10或11月期間3天
    伏羊文化節 伏羊節是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開始,持續一個月。按農歷的節氣推算,“夏至”后第三個庚(一庚九天)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三伏”,即“末伏”。在這一個月里,蕭縣、宿州、淮北等地的人們集中在各個酒店,飯莊以及專門的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 每年7月
    中國農民歌會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安徽省文化廳、安徽省農業委員會、滁州市人民政府、安徽省文聯承辦,以“歌頌改革開放、歌頌美好家園、歌頌和諧新農村”為主題的中國農民歌會。 每年10月或11月
    黃滸賽龍舟 每年端午節在蕪湖黃滸舉行賽龍舟、吃粽子等等,以此來紀念屈原。從春秋戰國時期以來一直至今。 每年端午節
    國際中醫藥博覽會 舉行包括華佗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華佗誕辰祭祀大典、中醫藥文化廣場活動、中醫藥展覽等系列活動,歷時3天;每年9月9日在國際中藥材交易市場(亳州康美中藥大市場)舉辦。 每年9月9日到11日

    12 城市榮譽

      中國最幸福的省份,中國首個新型城鎮化試點省份、全國創新試點省份,中國戲曲之鄉等。

    13 著名人物

      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曾培育出道教文化、桐城派、建安文學、龍城畫派、北宋理學、徽文化、皖江文化等,涌現出老子、莊子、管子、曹操、華佗、包拯、朱元璋、李鴻章、陳獨秀、胡適、鄧石如、趙樸初、吳作樟等一批著名歷史人物。具體人物查看【皖籍名人

    14 2017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

      2017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重點標注版)下載鏈接:

      http://bbs.shiyebian.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892

    溫馨提示:因考試信息、考試政策及招聘內容不斷變化與調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請考生以權威部門發布的公告內容為準。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亚瑟|A∨无码免费在线观看|欧美另类极度残忍拳头交|欧美日本一本线欧美成播放|国产一区二区狠干

    <strike id="dhhwd"></strike>
  • <label id="dhhwd"><big id="dhhwd"></big></label><strong id="dhhwd"></strong>
  • <strike id="dhhwd"><input id="dhhwd"></input></strike><label id="dhhwd"><sub id="dhhwd"><rt id="dhhwd"></rt></sub></label>

    <legend id="dhhwd"></legend>

    <strike id="dhhwd"></strike>
    <s id="dhhwd"></s>